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汉外辞书对比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室风采->汉外辞书对比->正文

动词义位中内化的概念角色在词典释义中的体现

时间:2009/12/18 17:03:28    来源:    作者:    阅读:

于屏方

摘要: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关照动词释义,每个动词义位都描写了典型情景中的一个完整动作事件。在词典编纂中,动词义位的释义表现为不同的概念角色与动词义核组成的语义配列式。基于此,文章对概念角色进行了分析,指出概念角色提取的三个途径,并尝试提出基于概念角色的系统释义观——动词义位的细化模式和简化模式。

关键词:认知框架 语义框架 概念角色 内化

动词义位是语言共同体对一个完整动作事件进行强压缩后形成的抽象语义复合体,不同概念范畴在该复合体中被内化、隐藏。动词义位在词典中的释义,是一种特殊的解压缩过程。词典编纂者利用释义元语言,尽可能地降低义位的词化程度,最终使动词义位由高度浓缩的综合型单位表达体扩展为分析型元语言符号表达式。打个比方,动词义位与释义的关系相当于电脑中文件夹和文件的关系,文件夹总是以折叠的形态出现;而释义的过程则相当于点击文件夹图标,使包含在其中的各个文件得以显现、明朗。

1. 从框架语义学角度关照动词义位的语义框架

1.1 对框架的分类——认知框架与语义框架

动词义位描述了一个典型情景中的完整动作事件,形成认知框架,认知框架是语言系统之外的某个世界图景片段的具体心理表征。语言系统对认知框架进行调整、概括,将认知框架中的心理表征通过语言表征显现出来,形成语义框架。语义框架具有概括性、抽象性和民族性。语义框架又分为微观语义框架和宏观语义框架两种。前者是对一个动词义位而言,后者是对动词义位的聚合而言,Fillmore 将后者称之为“域”(domain)。1

1.2 概念角色的界定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结构依赖于认知中的概念化过程。认知语义学明确地把语义学等同于“概念形成过程”(conceptualization),认为语义学地任务是描写概念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动词义位的语义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其内化的概念结构进行分析。从人类概括能力的抽象性和认知能力的经济性考虑,语言共同体在进行语言范畴化的伊始,内化在动词义位中的概念成分是可以穷尽性枚举的。一个完善的动词义位的释义应该包括两个部分:解释性核心动词(义核)+概念角色。前者一直是传统词典编纂的工作重点,因此本文只讨论后者。对概念角色的界定,是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而不是从句法、逻辑角度做出的分类,指义位本身所蕴涵的、固有的词汇语义成分。在释义结构式中,概念角色是担负某一特定语义功能的变元,并从义位中的内化、压缩状态转换成在义项中的显化、扩展状态。在词典释义中,概念角色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体现微观语义框架中某一义项的释义精度;二是揭示宏观语义框架中不同义项间的意义区分度。

1.3 概念角色的分类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如果选取足够大的、科学的样本,从动词义位的释义里可以概括出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抽象语义参数(如主体、客体、工具、凭借等),抽象语义参数在动词释义中的具体化即为该动词语义框架中的概念角色。

由于汉语自身的特点,目前汉语的词类问题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避免因词类划分不当而引起的论证上的不严谨,我们以孟琮等先生编纂的《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为封闭语料,对A-J部分的850个动词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初步将动词义位释义中所涉及的概念角色分为12类,分别为:主事、客事、与事、原因、方向、工具、方式、凭借、范围、时间、地点和结果。其中主体角色指在语义框架中被陈述的对象,包括动作动词的动作发出者;性状动词的性状系属者;心理动词的行为经历者;使役动词的起因方等,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客体角色与主体角色相对,指语义框架中义核直接作用的对象。与事角色为义核的协同对象或指向对象。往往由“对”、“和”、“跟”、“为”、“同”等介词引导。其余的概念角色按其通常意义理解。

在我们分析的850个义项中,概念角色的分布情况如下:

名称

客事

主事

方式

结果

工具

原因

地点

方向

凭借

时间

与事

范围

数量

289

88

81

69

61

50

32

25

22

15

11

4

从上表可以看出:概念角色的出现频率差异很大。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角色是客体角色和主体角色。但是,概念角色总体上出现频率的高低与其在某一特定动词义位释义中的权重并不呈正相关关系。概念角色的重要程度取决于它的语义值(semantic value2——包含该概念角色的义位数目与动词义位总数目的比值,比值越小,语义值越大。比如,几乎所有动词的语义框架都会关涉到主体角色,但在所分析的义项中,主体角色只出现了88次,约为10%。原因是如果主体角色泛指“人”,则在释义中全部缺省。主体角色“人”较高的出现频率反而降低了其语义值,在释义中几乎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因而成为缺省角色。

通过语料分析还发现:在同一认知域中,概念角色的分布具有集中、统一趋势。比如在“捏”、“掐”、“推 ”、“抓”等相关义位的释义中,必定出现工具角色“用手”;而在“交涉”、“交代”、“汇报”等义位释义中,与事角色“向上级或有关部门”一定出现。Fillmore 称之为语义框架中的“框定功能”(framing function)[3]。同一认知域中的动词义位通过框架划分元素相联系,通过语义负载量(semantic load4】——释义中包含的概念角色的数目——的不同而区别。

2. 微观语义框架中概念角色的提取

2.1 对同一语言中不同辞书对同一义位的释义进行比较

用手1搓擦:~一~腿 |别~眼睛 ②反复2搓弄:~面 (《应用汉语词典》

用手1 来回2擦或搓: ~眼睛|把纸~碎 ②团弄: ~面|把泥~成小球 (《现代汉语词典》

用手1按着较软的东西3 反复2搓动: ~一~腿 ②团弄:把纸~成一团 《新华词典》(1997)

根据义项①的例证,可以判断:在上述三种词典中,义项①都是对同一义位的词典解释。义项①的义核在三部词典中都为“擦搓”,因而其释义精度只能体现在三部词典所凸显的关涉语义成分的差异之上。在《应用汉语词典》中,“揉”的释义中出现了工具“用手”,但这一概念角色并没有在释义义核“擦搓”和义位“揉”之间形成有效的意义区分度,因为“用手”这一概念也隐含在“擦搓”中。在《现汉》中出现了两个概念角色:工具“用手”和方式“来回”。方式角色的出现,凸显了“揉”不同于“擦搓”之处,在于“揉”所表示的动作必须重复、多次进行。义位描写的微观整体论要求释义的左项条目和右项释义之间应该形成一个等值语义链条,5按照《现汉》对“揉”的释义,显然应该可以说“用手来回擦搓地板”,而实际上,这种组合是不符合本族语使用者的语感的。这样《现汉》中“揉”的右项释义明显大于左项条目,可见在“揉”的释义中还需要对关涉的对象客体进行限定、明示,从而使释义与词目词之间形成相等的平衡关系。在《新华词典》中,“揉”的释义配列式中除了工具角色和方式角色之外,还出现了客体“较软的东西”,这是《新华词典》详于《现汉》和《应用汉语词典》之处。但紧接着的问题是:“揉”的语义关涉客体是否一定是“较软的东西”,这需要考查“揉”的宾语位置上的共现成分。可以看出,在上述三部词典的例证中,分别出现了“揉腿”、“揉眼睛”等例证,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补充“揉肩膀”、“揉脖子”、“揉太阳穴”、“揉指关节”等等,可见“揉”的关涉客体应该是特指身体的某一部位,而且不一定是柔软的。因此我们认为,“揉”的义项应该是:用手(工具)+来回(方式)+揉或搓+身体的某一部位(客体)

同时,我们注意到:上述三部词典对“揉”这一词位都采用了多义义项的排列形式,但在释义内容上,却采用了同音词的处理方法,完全割断了两个义项间的语义联系。通过意义分析可以看出,义项2 与义项1在语义上应该具有顺承关系。这一点在《现汉学习》中处理得较好。

【揉】①用手来回搓擦按摩。不要~眼睛。 ②用手掌搓东西使成团状或球形。他在揉面;孩子们把泥揉成弹子做游戏。

通过比较两个义项的例证可以发现:在“揉腿”、“揉眼睛”中,“腿”和“眼睛”在动作前后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而在“揉面”、“把纸揉成一团”和“把泥揉成小球”中,“纸”、“面”和“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结果。因此义项2的释义应该是: 用手(工具)+来回(方式)+揉或搓+柔软的东西(客体)+使成某种状态(结果)

综上所述,“揉”的理想释义应该是:

用手(工具)+来回(方式)+揉或搓+身体的某一部位(客体)

用手(工具)+来回(方式)+揉或搓+柔软的东西(客体)+使成某种状态(结果)

2.2对不同语言词典中同一动词义位的释义进行比较

以《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和《柯林斯英语合作词典》为依据,对照汉语词典,考查现代汉语中“罚”的释义结构式中所包含的概念角色。

punish:to make someone suffer because they have done something wrong or broken the law. (《朗文当代英语词典》)

punish : 1. to punish someone means to make them suffer in some way because they have done something wrong. 2. to punish a crime means to punish anyone who commits that crime. (《柯林斯英语合作词典》)

在两部英语词典中,客体角色和原因角色全部出现,《柯林斯英语合作词典》中还出现了凭借角色“in some way”(用某种方式);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出现了原因角色“犯规或犯罪”。参照在1.3中对概念角色的分析并对照英语词典,“罚”的概念角色应该包括:原因角色(犯规或犯罪);主体角色(有权威的个体或机构);客体角色(犯规或违法的个体或机构)以及凭借角色(处罚的手段,如罚钱、罚出场等),在其释义结构式中,上述概念角色应该悉数出现。

参考优秀的英语词典的释义,对相应汉语动词义位的释义一定会有所裨益。特别是柯林斯系列,对概念角色的揭示更趋完备。但是由于不同语言系统中的义位(更不用说词位)不会呈现出齐整的一一对应关系,两种语言中完全对应的义位少之又少,因此,其他语言中对应义位的释义对单语词典中概念角色的揭示只是一种参考。

2.3 利用语料库提取概念角色

本文所用的语料库来自http://search.peopledaily.com.cn,包括199511日以后《人民日报》的全部内容。语料库的使用,使对概念角色的提取,尤其是对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提取非常直观,并且更加趋于科学、系统。

【购买】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

【购买】买。(《应用汉语词典》)(2000

【购买】买。(《现汉》)(19781983199620022005

【购买】买。(《现汉学习》)(1995

尽管出版时间不一,编者各异,但4部词典全部使用“买”作为“购买”的释义 “买”和“购买”在意义上必定有重合的部分,这是二者意义相近的基础;但同时至少在应该有一个以上的概念角色是相异的,这是二者并存的理由。搜索2004年的《人民日报》,共有“购买”423例,我们选取前80例,除去名词性的用法和与补语共现的6例外,余74例。与之搭配的宾语出现较明显的集中趋势:农资9例;设备、电器、国债等都为6例;房子、汽车各为5例;而“买”在2004年《人民日报》中出现752次,在前80例中,除去不带宾语的两例,宾语的涵盖面呈现出极强的离中趋势。基于此,可以认为,“购买”的对象必须是“价值大、价格高的物体或大宗物品”,“购买”与“买”的客体角色相异,在词典释义中应该明确标注。

3. 动词义位的系统性释义——从微观语义框架到宏观语义框架

语言具有系统性。各个义位处于语义网络之中,义位的意义取决于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只有系统才能给个体以质的规定性。

【走】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迈】提脚向前走

【跨】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一大步)

【越】跨过(障碍) (《现汉》

采用2.1中的分析方法,得出该认知域的细化释义模式为:

主体(人或动物)+工具(脚)+方式1(交互离地)+方向 (向前)+义核(移动)

主体(人)+工具(脚)+方式1(交互离地)+方式2(大步) 方向(向前 +义核(移动)

主体(人)+工具(脚)+方式1(交互离地)+方式2(大步)+方向(向前//右)+义核(移动)

【越】主体(人)+工具(脚)+方式1(交互离地)+方向2(大步)+方向(向前)+经过+客体(障碍物)

在细化模式中,首先确定一个认知域内的原型义位,使其释义充分显示该范畴的共性概念角色,其他相关义位的释义在原型义位的基础上进行类比构建,直到需要增加新的概念角色为止。这样在整个认知域内,义位的语义负载量渐次加大,义值逐渐丰化。

细化模式体现了词典释义的明晰性原则,但却有悖于简化原则。在明晰的前提下,词典释义应尽量简化。因此,可以考虑只给出原型义位的详细释义结构式,对典范义位进行内在维度的释义,给出典范义位的详细释义结构式,然后将原型义位当作一个意义组块,整体进入到非典范义位的释义中,即意义-篇章理论中所倡导的“最大集合原则”8其他的相关义位只列举与典范义位不同的概念角色,这样可以得到简化的释义模式:

】主体(人或动物)+工具(用脚)+方式1(交互离地)+方向(向前)+移动

大步向前

】向前(左、右)

【越】向前过(障碍物)

4. 结语

动词义位具有语义上的不自足性。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状态是不完全的意义,必须附着在体现其主体、“代理“的其他事物上,这样构成的组合体才能表示完全的意义。9因此,理想的动词义位的释义模式应该使内化于动词义位中的概念角色在释义中显化,与义核共同作用,从而提高微观语义框架中的释义精度和宏观语义框架中的意义区分度。

附注

[1][3]Ungerer F,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2][4][7] Apresjan J. Systematic Lexicography. Translated by Kevin Windle. London: Blackwell Publishers.

[5]张志毅,张庆云. 词汇语义学.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6] Levin B, Pinker S. Lexical and Conceptual Seman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8]章宜华. 语义学与词典学释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郭聿楷. 从动词、形容词的指称特性说起.中国俄语教学,19971

参考文献:

1.Charles J Fillmore, Christopher R Johnson, Miriam R L Petruck. Background to FrameN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03(3)

2.Collin F Baker, Charles J Fillmore, Beau Cronin. The Structure of the FrameNet Datab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2003(3)

3.Atkin S Rundell, Sato H.The Contribution of FrameNet to Practical Lexicograp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4.张家骅,彭玉海,李红儒. 俄罗斯当代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 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